慢性眼睑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是抗过敏药吗咋还过敏了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抗增殖、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而成为重要的抗过敏药物。让人想不到的是该药居然也可发生过敏反应,并且当其发生过敏反应时,因其自身特点,往往在第一时间被忽视,给诊疗护理带来隐患。

下面笔者分享在工作中遇到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患儿,男,6月,以“咳嗽气喘5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为间断声声咳,有痰不易咳出,伴气喘,无呼吸困难,至某妇幼保健院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给予口服“*龙止咳糖浆、氨溴索糖浆”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咳嗽气喘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就诊,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入院。

病后患儿精神反应欠佳,吃奶正常,大、小便正常,睡眠较差,入院体温36.9℃,脉搏次/分,呼吸30次/分,体重9kg。

血常规:WBC5.38×10^9/L,N24.6%,L64.0%,RBC4.67×10^12/L,Hbg/L,PLT×10^9/L。

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对症处理。静点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液体20分钟后,患儿烦躁不安,全身出现大片风团样皮疹。查体:体温36.8℃,心率次/分,呼吸30次/分,神志清楚,反应好,面色尚红润,口周无发绀。在排查不到其它原因的情况下,立即停药,2小时皮疹消褪。更换其它药物治疗,10天后治愈出院。

案例二

患儿,男,3岁,以“发热一天”入院,患儿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热,最高体温40℃,高热持续不退,门诊以“甲型流感”收入院,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口服,静脉用头孢西丁、痰热清。

一天后患儿体温下降,出现阵发性咳嗽,医嘱加用氨溴索,患儿无不良反应。次日,患儿咳嗽加剧,胸片示肺炎。医嘱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雾化后半小时,患儿手部出现皮疹,紧接着耳部也出现,随之全身瘙痒,患儿烦躁哭闹,搔抓后风团样皮疹。医嘱给予扑尔敏口服,半小时后瘙痒减轻,2小时后症状消失。此后几天,未再用该药,患儿也无异常反应,一周后痊愈出院。

当过敏反应发生时,糖皮质激素常被用来抗过敏,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把早期使用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纳入诊治方案,严重过敏反应应急急救指南推荐既往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必须接触可疑过敏原时,可考虑提前6~12小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预防。

以上原因可能是造成临床上认为糖皮质激素不会引发过敏反应的原因,故由其引发的过敏反应常被忽视或延后诊断。

第一例案例发生时,我们当班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也没有考虑到是糖皮质激素引发的过敏反应,后来通过观察,逐一排除才确定。第二例过敏反应发生在患儿雾化吸入后,从这两个案例可见无论何种途径给药,均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也正是这些案例的发生,促发了笔者的探究欲。为此,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篇。在临床顾问检索到一项对~年英文医学文献进行的系统评价报道,结果符合标准的有48篇文章,报道了例2至90岁患者中的例反应(男性55例,女性51例),最常报告的表现是过敏性反应占60.8%(个中的73个),其次是荨麻疹和/或血管性水肿占26.7%。暴露于皮质类固醇的途径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静脉注射(44.2%,之53),其次是口服25.8%,关节内11.7%。甲基泼尼松龙是最常见的(40.8%),其次是泼尼松龙(20.0%)。有些人对1种以上的制剂有反应。

目前,糖皮质激素引发过敏反应的致敏物尚未完全确定,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代谢产物,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添加物,如酯、防腐剂和赋形剂。如案例一中引发反应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为了增加溶解度而加入了琥珀酸钠等物质。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引发的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反应、延迟反应及交叉反应。速发反应通常在给药后一小时内开始,延迟反应在一小时后开始。

过敏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瘙痒、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喷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咽喉紧缩感、哮鸣/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目前已有静脉内、肌内、口服、关节内、硬膜外及局部给药后出现超敏反应的报道。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糖皮质激素引发的过敏反应国外报告较国内多。国内之所以文献较少,可能和临床工作者敏感性不强,只注重治疗,缺少科研意识有关。

糖皮质激素过敏在临床工作中常常被延迟发现,原因如下: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通常因哮喘持续状态,全身性过敏反应或休克等疾病接受治疗,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变态反应类似,因此,发生反应时常常不易识别。

综上,基于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事实,我们护理人员也要更新认识,不要以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就否定其所引发的过敏反应。鉴于糖皮质激素引发的过敏反应不易识别,在临床应用该药时,头脑中一定要有这根弦,当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时要第一时间识别并给予及时处理。作为一种药物,既然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那么工作中就要预防其发生。

预防药物过敏反应,使用前做皮试是有效方式。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护理工作强度大,像青霉素一样人人做皮试显然行不通,并且目前为止,国内尚无此类药使用前需要做皮试的官方文件。因此,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就是在使用时提高警惕,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家族史、用药史,一旦患者属于高危人员,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做好相应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变态反应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11.

[2]《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推荐意见[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5-91.

[3]PatelA,BahnaSL.Immediatehypersensitivityreactionstocorticosteroids.AnnAllergyAsthmaImmunol;:.

[4]JohanssonSG,BieberT,DahlR,etal.Revisednomenclatureforallergyforglobaluse:ReportoftheNomenclatureReviewCommitteeoftheWorldAllergyOrganization.JAllergyClinImmunol,,:.

作者:刘转巧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