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眼睑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面肌痉 [复制链接]

1#

一四八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播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刮,症候群。多是一侧,双侧罹患者很少,约占4%。患者多是40岁以上成人,男女性别之比为2∶3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Stocks曾报道一家四代人中有13人患病,但非遗传性疾病。此病早在16世纪初我国医书《审视瑶函》中即有记载。但由于其病因病理不明,长期被认作不治之症。

1.艾炷灸

李雪青等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针刺取穴∶承泣(病侧)、颧醪(病侧)、人中、合谷(双)。操作∶承泣穴,采用长40mm毫针,沿下眼眶直刺0.3寸,忌提插捻转。颧醪穴为直刺0.8~1寸。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合谷穴,按一般常规针刺,在针入得气后,行针用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麦粒灸法∶取穴∶至阴。操作∶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捏成如麦粒大小的艾炷;将所灸揄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或水;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施灸。除去灰烬后,方可易炷再灸,待灸完3壮后为止。以上针刺与麦粒灸法同时进行。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再继续治疗。治疗结果∶28例中,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冶愈率50%。(李雪青,薛斌,石志敏.针灸治疗面肌痉挛28例.上海针灸杂志,,(8)∶35)

2.温针灸

(1)唐植纲等采用温针灸治疗面肌痉挛32例,下关、颧醪为主穴,每次必针,配局部穴位,针上加灸2~3壮,结果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温针疗法可搜刮经络、祛风散寒,往往收效。李氏采用针炎加艾灸治疗15例。针束补申脉,泻照海,配局部穴2~3个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同时以艾条温和灸患部,结果痊愈12例,好转3例。补申脉既可调阳经经气,又可补阳气,使筋有所养而止痉;泻照海乃泻阴以补阳,从而达到阴阳平衡。(唐植纲,杨顺益.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近况.中国民间疗法,,11(9)∶62)

(2)鲍超等深刺重灸法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患侧穴位常规消*,选用0.35mm×50mm毫针,主穴下关、颧骸穴进针1.5寸,行针得气后再深刺1~2分,当患者面部有轻微的麻电感时即止,然后用温针灸,即剪取清艾条约2cm长套在针柄上,灸3~5壮;配穴足三里用补法,太冲用泻法,其他面部穴位均用平补平泻轻刺激。留针30~4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30例中,临床治愈12例,占40.0%;显效10例,占33.3%;有效7例,占23.3%;无效1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鲍超,鲍庆祥.深刺重灸法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上海针灸杂志,(5)∶33)

(3)杨孝绥推拿配合推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①推拿∶穴位选用鱼腰、太阳、四白、迎香、散笑、燕口、地仓、颊车、下关、牵正、翳风、风池、合谷,分别采用点按法、按揉法、提捏法、推抹法,分别施术3分钟左右。②推针∶以右手食中两指加持针柄,右拇指末节轻顶住针尾,将针尖轻放在皮肤上,不刺进患者的皮肤内,故病人仅感到微痛,甚至无痛,适合那些畏针的患者。医者右拇指轻按针尾、右中指甲搔爬针柄,方向从针根向针尾爬全针柄,单向做下而复上的连续搔爬,此手法叫"推"。取穴为耳鬓点,散笑、燕口,配穴为四白、合谷。患者仰卧位,手法用泻法,每次施术约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③艾灸翳风穴;取艾条采取温和灸翳风穴,以皮肤潮红为度。治疗结果∶35例患者中,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5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感精神紧张时稍有面肌抽搐7例;好转,l临床症状稍微减轻者2例;无效1例。其疗程最短者8次,最长者3个疗程。(杨孝绥.推拿配合推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推拿与导引,,(4)∶21)

(4)李凌山温针拔罐法治疗面肌痉挛。治疗方法∶用传统温针以30度角从地仓穴向颊车穴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穴向迎香穴,或沿鼻侧5分钟处透过迎香穴向患侧内眼角方向斜刺2.5~3.5。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穴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5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拔罐∶把口径0.6~1寸的小瓶,拔到四白穴处或抽动肌的起点处。术前小瓶常规消*,用面粉和成糊状,再用手搓成0.8cm直径、0.9寸长的面条,均匀的用围到瓶

口沿上。再用3根火柴同时点燃,币速束投入瓶内,当火苗窜出瓶口1cm时,医者用左手拇食两指护住患者的眼睛,然后把火罐准确的拔到应拔部位,留罐20~30分钟。治疗结果∶面瘫后遗症导致继发的面肌痉挛效果显著,恢复较易;而原发的面肌痉挛治疗效果较差,恢复较难。特别是痉挛始发点在下眼睑的更为困难,而始发点在嘴角的经过温针治疗都能恢复。(李凌山.温针拔罐法治疗面肌痉挛例疗效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20)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眼睑躏动,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为其大法,《百症赋》曰;"目髑兮,颧骸大迎";孙真人《干金方》云;"承泣,主目动,与项口相引";《针灸大成》说∶"眼睑动,头维、攒竹"。因此,通常选用手三阳经穴为主,定以上针刺处方。《针灸大成》;"以针行气,以灸散郁,"故采用灸法取其"温通经络"之功。《时后歌》日;"头面之疾针至阴",《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故取至阴穴,一者可疏通太阳经气;二者又可疏通头面之筋脉。

中医学认为,此症的发生,可以归结于外感风寒之邪、肝风内动或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日本病所累及的部位为足阳明经所过之处,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现代医学认为,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患者为血管压迫所致,是在面神经出脑干部位,邻近的小动脉迂回硬化压迫面神经髓鞘的薄弱处而造成面神经冲动短路而致面肌痉挛,此类患者临床上占极大多数;继发性患者,由邻近肿瘤或血管畸形压迫所致,继发性引起面肌痉挛症状,此类占极少数,但宜及早手术治疗。基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上主要以足阳明经之穴为主,通过手法、推针、艾灸达到调和气血、平肝潜阳、祛风散寒、镇静安神、通络止抽之功效,三者合用,从而加强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流串而致之气血阳滞、风邪透达不出而致病,治官祛风活络、活血化瘀。而传统温针透刺诸穴,针灸并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液循环旺盛,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神经再生过程,促进炎症的消失,逐渐恢复其传导功能。拔火罐吸出局部风邪,疏能颜面经气、缓解面肌痉挛而获良效。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干眼症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青光眼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白内障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上睑下垂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动眼神经损伤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

现代灸法篇——五官科疾病震颤麻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