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眼睑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中医治病绝招陈继明慢性肝炎,疏肝 [复制链接]

1#

肝炎病位在肝,以肝经气郁为主要病机。肝气不舒,理应疏泄,但慢性肝炎,有疏之不应者。虽然起于邪*郁结,肝失疏泄,而脏腑相关,久病必伤脾胃,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调节,不拘于局部之病灶,在疏之不应的情况下,必须注重调理脾胃,特别要注意调整脾胃升降功能,从肝脾、肝胃的关系来纠正升发之不及或降令之失和。

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阴阳之升降,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主升降之中枢在脾胃,肝肾之阴升,心肺之阳降,有赖于脾胃气机之升降,若脾升失职,肝郁不达,势必导致“肝脾郁陷”之病机,其证腹胀胁痛,食后尤甚,情怀悒郁,周身困倦,大便稀溏,小溲时*,苔薄白根腻,边有齿痕,在妇女尚可见月经不调,带下频多等症。肝功能检查反复异常,此证应着眼于补脾升阳,以达郁邪。我在临床上以四逆散合异功散为主方,气滞甚者加木香,收效甚佳。四逆散本为疏理脾之要方,配合异功散,以增运脾之力。方中之柴胡,取其升清阳、疏肝郁;枳实取其泄浊阴、散气滞;且与参、术同用,消补兼行,以助脾运。此乃源于“肝病治脾”之训,张仲景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实脾”,并非补脾药物的罗列,补中要寓疏通之意,尤须时刻注意脾气之升发,方为实脾之道。

再说肝病治胃,《内经》指出:“厥阴不治,取之阳明”,说明了肝病治胃的重要性,这对慢性肝炎的辨治,颇有指导意义,肝病治胃,主要有降阳明以制木横和益胃阴以抑肝强之不同。慢性肝炎缠绵不愈,邪踞中焦,降令失和,其证多见头晕且痛,胁胀脘痞,口苦泛恶,溲赤,少寐,舌苔*腻,脉弦而滑,治当降胃气以制肝逆,选用*连温胆汤加夏枯草、龙胆草、生赭石等,多数患者证情缓解,肝功能亦随之改善。至于养胃阴以抑肝强,主要适用于胃阴不足而肝体失柔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素问.经脉别论》)肝体赖水谷以充养,胃阴亏虚,脾胃无以行其津液,于是化源不足,肝失所养,从而肝虚久久不复,在慢性肝炎中最为常见。其证胁痛隐隐,嘈杂善饥而食入难消,口渴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而弦。应着手充养阳明,兼以柔肝,临床常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乌梅、木瓜、白芍、甘草、杞子、生大麦芽等酸甘化阴之品。如兼胃气虚者,加太子参、冬术益气养胃;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偏高者,加北五味子,生山楂,能收佳效。

卢祥之编著.名中医治病绝招[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12:48-49.

名中医治病绝招,总有一招适合您!本文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