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加工:行业幸福时光仍需恪守三条红线(2)_水果蔬菜专题_产业经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一、质量红线
质量是食品的生命,就像健康对于人的重要性。在当前36/38浓缩酱价格已经达到1200美元的情况下,无论是*还是内蒙产区,都已经出现了一哄而上的苗头,番茄加工生产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当前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很多怀疑、番茄制品的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的市场条件下,任何单一的质量事件都可能引致国外相应的贸易制裁,损害我国出口产品的信誉,甚至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我们非常欣赏雨润集团首页的一句话,“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每一个业内企业在追逐自己的商业利润的同时,应该切记这一基本的道德标准。
要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整个产业的源头种子开始,不断改善和提升种子质量,提高抗病性能,同时在田间护理、施肥、收获、交收等环节既要提升工作效率,又要恪守质量标准。当前比较凸出的是交收环节过长的等待,不禁损害农户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原料质量。在工厂布局和公司与农户的合作上,*府要起到更多的协调作用。
二、产业链共荣红线
在原料种植-原料加工-下游终端加工-消费者整条产业链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动力,只有做到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共荣,产业链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原料种植环节,要保证农户有较好的利益,正是农民的劳动,创造了产业链最主要的价值。从2008榨季最新情况来看,全球三大产区的番茄原料收购价格都有不少的升幅,欧洲产区2008榨季的收购价格预计将超过70欧元,折合108美元/吨;而美国加州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价格72美元/吨的基础上,随着全球番茄酱价格的上升,预计强烈的需求将使得收购价格上升10%以上,突破80美金。
在我国,内蒙产区去年由于受灾,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出现了哄抢原料的情况,均价达到了370元/吨,今年根据巴彦淖尔市番茄五年规划,我们预计价格将在340元/吨以上。在*产区,代表性产区巴州在今年1月和3月两次上调了收购限价,从去年的265元提高到今年的340元,,上涨幅度28%。调升的收购价格一方面用来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植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户分享番茄酱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正是所谓的产业链共荣。
我们在近期分别联系了中粮屯河和新中基两家公司,得到的信息与上述基本一直,2008榨季原料收购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定局。如果按照单产5.5吨、340元的收购价格来测算,农户亩均收益将超过900元,对农户的种植吸引力已经较为强烈,原料供应量在未来几年不必担忧。我们预计在未来两年,我国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加州,成为世界第一大加工番茄种植区域。
同样,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利益也必须予以足够的考量。我们从企业了解到,随着番茄酱价格的上升,我国番茄加工企业出口合同的跳价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于在今年,企业改变了过去一贯的在榨季前就签署所有销售合同的惯例,只是签署一定的比例,显示出在高涨的价格下,买卖双方的利益已经有了一定的对立。
因此,我们认为在新榨季中,我国番茄制品出口价格的涨幅应该适度,这个适度,是指价格涨幅既要反映原料收购价格的上涨和汇率的升值因素,也必须考量我国产品出口到岸价格与当地价格的合理差距,这是我国产品具备吸引力的本质。价格的过分上涨带来的必然是抑制消费,从而带来出口量的明显下降。
三、拓展产业链下游和国内市场的红线
中国具备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番茄制品作为大众化的健康的食品在国内的消费量却很小,除了饮食习惯的影响,企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外市场也是重要的原因。
在出口一帆风顺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的重要战略价值往往被忽视,但其实这是一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可以极大的提升我国番茄加工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因此当前的龙头企业,应该在产业链下游和国内市场拓展上投入相当的精力,这样才是有远见的企业。人无远忧,必有近虑,企业也是如此。
我们欣喜的看到,已有企业在此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新中基的番茄红素已经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推广,小包装产品也开始在国内市场试水。尽管短期从财务上不能体现出直接的收益,但这种战略性的运作,必然为未来市场的爆发积累宝贵的经验和人才。我们大胆的判断,我国番茄产业的未来最终酱取决于国内市场。这将是衡量番茄加工企业投资价值的一条重要标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