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眼睑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秋冬高发的EB病毒,医生和家长都该知道
TUhjnbcbe - 2020/12/28 20:35:00
EB病*——伴随我们一生的敌人

孩子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家长们时常能发现检查单里有“EBV”这一项,当看到结果为阳性时往往都很紧张。那么,什么是EBV呢?EBV感染对儿童有什么影响?

在刚刚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徐翼教授向我们全面介绍了EBV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一、EB病*,学龄期儿童要当心!

EB病*(EBV)和巨细胞病*(CMV)是医生和家长都非常熟悉的临床检验项目,两者都属于疱疹病*,在很多方面也很相似。不过相对来说,EB病*的危害更高于CMV。

图片来自于徐翼教授PPT

EB病*在体内、体外均能感染。目前发现,EB病*只感染人及某些灵长类生物的B淋巴细胞,导致B淋巴细胞生长转化,并无限期传代达到“永生”。其感染特点为先潜伏,再激活。

电镜下的EB病*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EB病*定为一级致癌病*,它和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些年,EB病*在我国的感染有增加趋势。EB病*的感染常见于学龄期儿童,6个月~1岁前的孩子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

基于我国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图片来自于徐翼教授的PPT

二、EB病*感染与哪些疾病有关?

EB病*感染后可引起一系列疾病,主要分为非肿瘤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

表.EB病*感染相关疾病谱

整理自徐翼教授PPT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传单)

传单患儿/图片来自徐翼教授的PPT

传单是由EB病*感染所致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传染病。一般通过口-口传播,偶尔输血传播。

在临床上有着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双眼浮肿、咽部的纤维素样渗出、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增高、EBV:VCA-IgM阳性),诊断并不困难。

实验室检查对传单的诊断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EBV抗体血清学检测:

原发性EBV感染首先产生针对衣壳抗原(CA)的IgG和IgM(抗CA-IgG/IgM);

在急性感染的晚期,抗早期抗原(EA)抗体出现;

在恢复期晚期,抗核抗原(NA)抗体产生;

抗CA-IgG和抗NA-IgG可持续终身。

不同抗体产生时期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

抗体血清学检测复杂性/图片来自徐翼的PPT教授

徐翼教授介绍到,由于抗体血清学检测的复杂性,引入特异性IgG亲和力这一概念。特异性IgG亲和力随着免疫反应进行逐渐升高,可以帮助鉴别原发感染和既往感染。

CA-IgG亲和力检测临床应用

②EB病*核酸载量检测:

EB病*主要感染B细胞,若在外周血中发现有EBV核酸,说明EB病*在复制。因此可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活动性EBV感染、病情检测和疗效判定。

③原位杂交试验(EBERs):

是EVB感染组织细胞定位的金标准,其标本类型为病理组织或细胞涂片。

④异性淋巴细胞检测:

异性淋巴细胞比例≥10%在诊断IM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2%。

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比例≥10%的病例在学龄前儿童EBV-IM中只有41.8%。而对于较大年龄儿童,异性淋巴细胞的诊断意义更大。

⑤EBV感染细胞免疫:CD8+T细胞在EB病*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疾病早期,治疗上可考虑使用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多聚酶,终止病*DNA链的延伸。但也有研究认为,抗病*治疗对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无明显作用。

如咽拭培养出A组β链球菌,可使用青霉素G或红霉素。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氨基苄青霉素(ampicillin)时皮疹发生率可达95%,通常在用药1周后出现,故应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

IM特有的皮疹形态是这样的:

IM的特殊皮疹形态/图来自徐翼教授的PPT

而服用了阿莫西林的IM患儿的皮疹是这样的:

左:服用阿莫西林后的皮疹;右:2周后皮疹基本消失

图片来自徐翼教授的PPT

2淋巴异常增殖性疾病(LPD)

近年来,有关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目前大多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

病例分享

患儿,郑XX,女,4岁,13.9kg,主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2月,间断发热1月”,无皮疹,无眼睑水肿,查血浆EBV-DNA:3.56*10^3/L,EBV六项:EBVCA-IgG、EBVEA-IgG、EBVNA-IgG、EB-IgG-H(亲和力)均阳性;血常规一直未见异性淋巴细胞;PPD、自身抗体、血管炎抗体、体液免疫均未见异常。

最终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细胞中EBERs是诊断肿瘤是否EBV相关的金标准/图来自徐翼教授的PPT3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

EBV相关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BV-HLH)是以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低、高甘油三酯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险患儿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性疾病。

病例分享

患儿,女,1岁1月,主因“持续发热半月余,皮疹1天”。患儿半月前无明显诱因持续发热,热峰40℃,间隔4~5天消失反复发热,1天前大腿出现淡红色皮疹,逐渐扩散至小腿。查体:双下肢有大小不一淡红色皮疹,双侧颈部扪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肝肋下3~4cm,脾肋下2cm。辅助检查:血EBV-CA-IgM(-),全血EBV-DNA(+),甘油三脂持续升高。

HLH本质上是一种高炎症反应疾病。目前最新HLH-是在原方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包括初始治疗(1~8周)和巩固治疗(第9周开始)。初始治疗时机的选择与预后直接相关。

此外还发现,TBNK检测在EBV-HLH治疗中一定的临床意义。

图片来自徐翼教授的PPT

4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

原发感染后,EBV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机体保持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少数无明显免疫缺陷的个体,原发EBV感染后病*持续活动性复制,不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或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EBV可再次激活并且大量复制,机体再次进入病理状态,表现为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伴发多脏器损害或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眼炎等严重并发症,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CAEBV预后较差,部分最后并发淋巴瘤。

病例分享

患儿,女,8岁,主因“间断发热3月余”。患儿3月前被蚊虫叮咬出现皮疹及红肿伴有发热,热峰39℃,反复发作,咽痛,查体:颈部、腿部可见散在陈旧性皮疹,下颌、颈部、腹股沟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肝脏肋下3cm,脾脏肋下2cm。血浆EBVDNA3.42*10^3cps/ml,予以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EB病*定量未明显好转。

颈部皮肤红肿变化/图片来自徐翼教授的PPT

辅助检查:查血浆EBV-DNA:3.45*10^7/L;EBV:EB-VCA-IgM(-)、EB-VCA-IgG(+)、EB-NA-IgG(+);PECT:全身多处多个轻度增大淋巴结,代谢不同程度增高。淋巴结活检提示符合EBV阳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最终确诊为CAEBV。

徐翼教授指出,CAEBV抗病*治疗是无效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细胞*药物化疗等暂时有效,但大多数患儿会再次复发,疾病继续进展。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CAEBV最终的治愈性方法,但存在较高移植相关并发症风险。

小结

1.儿童非肿瘤性EBV感染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D)。

2.CAEBV患者血浆或血清中EBVDN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EBV-HLH患者PBMC和血浆或血清均含有高EBVDNA载量,而且检测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载量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3.TBNK细胞绝对计数对于EBV感染病情演变有临床指导价值。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报道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徐翼教授

本文整理:医学界NCCPS报道组-丽娜

责任编辑:李小荣

推荐阅读

宝宝耳朵旁有这种小洞?小心,别乱碰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8大诊治困惑,一一破解!

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儿童抗病*药物怎么用?

又出事!女婴在家长眼皮下丢了命……这些东西别再给孩子用!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冬高发的EB病毒,医生和家长都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