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方
主治:麦粒肿。
取穴:无名穴。
穴位:在肩胛区内,可找粟粒大小高出皮肤淡红色,压之不退色的小皮疹。如无皮渗,则在大椎穴旁开五分处取之。
手法:用三棱针挑破疹点表皮,挑断表皮下层白色纤维数根。
按:麦粒肿,是皮脂腺受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因脾胃蕴热或心火上炎又复外感风热,火热结聚,以致眼睑红肿或化脓。此方为挑刺法,对该病有活血消肿、泄热活络的作用。
第二方
主治:麦粒肿。
取穴:大杼穴。
穴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该穴。
手法:用针刺入四至六分深,拔针放血,每日一次。
按:大杼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膾穴,手足太阳之会,督脉别络。有泄热疏风之功。所以对该病有理想疗效。
第三方
主治:麦粒肿。
取穴:少泽。
穴位:在小手指尺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手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按:少泽为手太阳之脉井穴,加之点刺出血,对该病则有泻实祛滞,清热消肿之效。
第四方
主治:麦粒肿。
取穴:耳尖穴。
穴位:折耳向前,耳轮上段的尖端处。
手法:先用手按摩局部,使之充血。然后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隔日一次。
按:本方为经外奇穴。使用点刺法,有活血化瘀,泄热消肿的作用。因此,对初起者,效果甚佳。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一针一穴的妙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