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泓教授传授临床组方配伍用药原则,讲究寒温并用,并指出,组方要有模块,每个模块都不能缺失,一个方子摆出来,要明确病机的主要模块,兼证的模块,气血的模块,病邪性质的模块,气机升降的模块,以及药物整体寒温的模块。
今天分享的两例病例均为脾之寒热错杂证,唇肿和麦粒肿虽为热象,但从患者的症状来看,往往兼杂诸多寒象,如果组方能够全面考虑用药模块,则效果往往会更加显著。
国家优才培训于成都
班主任国医大师孙光荣(中)
一、唇肿案例/6/25
米秀某65岁女,下唇肿两年,大便不成型,13付中药痊愈
侦查思路:口唇肿胀,嗳气口臭,舌苔滑腻,脉滑数,胸前皮肤遍布红疹,遇晒则痒痛加重。此为脾胃有热。食甜后则胃酸。面青易怒,则为肝郁,虽热象较甚,但问其大便不成形,可知其脾阳亦虚。
辨证思路:脾为中土,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口唇的病变当从脾胃论治。此为脾胃积热,循经上熏于口唇,气血博结于唇为唇肿;即病位在脾、在胃、在心,因其大便不成形,病性为寒,辨证为肝郁脾虚、心脾胃之寒热错杂。治当清热泻心脾胃之火,解*散结,兼顾护脾阳。
选方用药思路:泻*散加逍遥丸、旋覆代赭汤
处方:炒栀子10g,生石膏20g,广藿香10g,甘草10g;旋覆花花10g,代赭石10g,法半夏10g,生姜10g;醋柴胡12g,白芍10g,炒白术20g,茯苓20g,薄荷10g;大腹皮10g,草果6g,沉香6g,*连6g;僵蚕10g,赤芍10g。4剂。
二诊见嘴肿烂缓解,唇内肿物变软,仍夜间口苦。
原方加炮山甲。7剂。
三诊见唇肿完全消失,遂换方调治余症。
点击查看往期唇肿经典案例:吴玉泓教授讲述中医辨治故事之三--急性唇肿
二、麦粒肿案例/5/19
胡某29岁女,左眼上眼睑肿痛4天,伴腹痛腹泻1天,面*瘦,月经正常,平素大便稍干,纳少,舌淡嫩苔厚,水滑舌,脉弦细。3剂而愈。
侦查思路:眼睑焮红,脉弦,此为局部郁而有热,患者面色*瘦,脉细,并伴腹痛腹泻,舌淡嫩水滑,责脾之阳虚水停,其脉细或因腹泻失水而致。整体辨证为脾之寒热错杂之证。
辨证思路:中医的胞睑,在五轮中属肉轮,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故眼胞之病当责之脾胃。此为脾胃蕴积热*,上攻于目,热腐成脓,所致眼睑肿胀。但患者平素以脾虚水停为本,寒湿为标,故当以清热解*,泻火通腑,排脓散结,温脾燥湿,兼顾寒热。
选方用药思路:泻*散加干姜,草果。
处方:广藿香10g,防风10g,生石膏20g,栀子6g,炙甘草6g,草果3g,干姜3g。3付。
再诊,该患唇肿痊愈,两月后随诊,至今未复发。
点击查看往期麦粒肿经典案例:吴玉泓教授讲述中医辨治故事之一--麦粒肿
讨论: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例一患者唇肿较甚,诊其为脾胃之火上攻,故治首当泻脾胃伏火,主方泻*散专泻脾胃之伏火,此为主症之模块。又因此患并无表证,亦无风湿之痛,故在原方基础上去防风,加僵蚕增其散结之功,另加赤芍,取其走血分以增活血消肿之功,如此用药兼顾凉血消肿,解*散结之模块,该患又见面色青,大便不成形之寒象,故加生姜草果,以温中燥湿。念其唇肿日久,但恐药力不足,故加炮山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皮肤病瘙痒难忍故加*连清心火燥湿止痒。
胞睑,属五轮之肉轮,内应于脾,例二患者眼睑红肿,但整体为脾虚水停之像,可知其为局部有热,脾虚为本。脾虚日久,聚湿生痰,痰湿日久化热,循经上冲,结而为肿,因而方选泻*散加减。此病亦是脾之寒热错杂之证,证相同,但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疾病却不相同,比如今天的两个案例,一为口唇,一为眼睑,是为异病同治。
两案例应对脾之虚寒证所用之药皆以草果为重,取草果辛温之性,并草果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健脾开胃,利水消肿之功效。
临床上脏腑的寒热错杂比较多见,如胃之寒热错杂,泻心汤类,肺之寒热错杂,厚朴麻*汤、泽漆汤,肝之寒热错杂,乌梅丸类。今之所论为脾之寒热错证,方用泻*散加理中汤或者干姜、草果等。
一年有四季分明,一天也有寒热的变化。人的身体,和自然相应,也有寒热的转归,阳为热,阴为寒,阴阳为一体,不可离绝,人身体的寒热表现也体现了阴阳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归,而是阴阳一体,寒热一体的情况。人整体的寒热错杂情况很好理解,可以出现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表现,这些寒热错杂无外乎体现于各个脏腑之间。那么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寒热情况,脏腑个体本身也应该有着寒热的表现。
首先,无论阴脏阳脏,各个脏腑的寒热是一体的,是平衡的,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则表现出为脏腑的寒热偏盛或偏衰,同样的,脏腑之间密切联系,寒热相互影响,则脏腑的寒热错越发错杂。其次,脏腑的寒热在单方面偏盛偏衰时,当局部出现病变后,或溃疡、或外寒,都可引起寒热错杂之象。
那么脾之寒热错杂的成因为何?
当今小儿脾之寒热错杂证多责之家长,小儿性热而贪凉,家长以冷饮投之,小儿不知饥饱,家长以食多为喜,寒凉则伤阳,积食则生热,虽频频投医,然家长溺爱之性不改,纵容如前,如此反复,致使脾胃寒热错杂。
成人脾之寒热错杂证的成因较为复杂,一则如小儿,自制力差,二则素体脾胃虚弱,外感风热,脾经虚弱易受邪,而循经上扰,生于头面。三则脾胃素有伏火,又复感寒邪,伤于脾胃,也可致脾之寒热错杂证。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感受天气之气而生,按照四时法制而生长。以四时气候变化来说,从冬至春再至夏,气候从寒冷至炎热,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从夏至秋再至冬,则是一个阴长阳消的过程;再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白天阳气盛,机体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机体生理功能以抑制为主,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所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盛,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因此,人体的阴阳之气的盛衰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密切相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为大的治疗准则,但我们不应该把它孤立开来。吴玉泓教授在治唇肿口疮时,并不单纯的清泻脾胃之火,而是考虑自然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相通应,亦为阴阳对立于一体,人的阴阳,最初以寒热状态出现,故人患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所以临床上理应兼顾考虑阴阳寒热的整体性,万物皆阴阳,万物皆寒热。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