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四季自我养生系列专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季养生重点是“养收”
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何松尧
醉人的秋季,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候宜人,是人们旅游的好时期;秋季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是人们收获的*金季节;秋季秋风瑟瑟,秋云委婉,酿着诗意,深得文人墨客的钟情;金风送爽,玉露生凉的秋季,天气由热慢慢地转凉。这真是:
八月秋高天色凉,日华緛短夜初长。萧萧落叶随风舞,翳翳流云逐梦伤。万壑招摇无影动,千峰愁立却鳞藏。乾坤递转悲人泪,暗锁红尘满地霜。1
“一叶落知天下秋”,宋时立秋当日,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也同时成就了“一叶知秋”、“落叶知秋”等一组脍炙人口的成语。
秋季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共约90天的这段时间。历经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等6个节气。秋季既是收割、丰收、喜悦的季节,也是收敛、固阳、养生的季节。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此段话的大意是说,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并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紧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夏季向外宣散的阳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就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季里的气在中医学上称为“燥气”,属于正气的范畴。烦躁的“躁”和秋季这个“燥”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我们从字形上讲,凡是页部的字都与头有关,如颈、项、领等。“燥”字左边是火,即是虚火上头的意思。所以,一般情况下,“燥”是心病,属于心脏、心经和心血方面的问题。其次,“躁”字是足部,意思是乱动、烦躁不安。这在中医学里属于肾的问题,是精血不足导致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人经常能见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的老人在临终之前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最普遍的一个动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手该放哪儿好,整天循衣摸缝,捻自己衣服的扣子,就连人坐着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抖腿,这在中医学上其实就是肾精大亏的表现。1
秋季是有“杀气”的,这就是秋天的“肃杀”之气。《*帝内经》中说的要“以缓秋刑”,这里的“缓”是舒缓;“刑”是刑罚,意思就是要人们舒缓开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阳气,“使秋气平”,即是让秋气能够平和,不那么肃降、肃杀。秋季气候逐渐转凉,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帝内经》要求人们在秋季要“无外其志”,意思就是不能再往外扩散肾精了。夏季人的肾精是外散的,到了秋天就不能再过于外散了,而是要收敛了。在秋季里人和自然之道,就叫“养收之道”。
综上所述,人们不难看出,秋季养生的重点就是要“养收”。那么,到底应如何“养收”,才符合秋季的养生之道呢?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具体要求如下:一、秋季“养收”
应着重注意些什么?
1秋季“养收”——要养“收敛”之气机秋季天地都收敛了,人也要懂得在秋季收敛了。中医认为:“入秋三分虚,进补正当时”。人们秋季进补,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切不可盲目乱补,甚至是什么贵补什么,那是无益反而有害。秋季属“金”,在五行理论中,“金克木”,而木又对应人体的肝,所以肝气在秋季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肝开窍于目,在秋季人的视力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宜补充维生素A和适量吃些动物肝脏等。做眼睛方面的手术最好选择在春天肝气血旺时去做,秋天做眼睛手术会效果欠佳,甚至会对眼病“雪上加霜”。2秋季“养收”——要谨防“秋燥”和“秋老虎”伤人,润燥护阴很重要一般来说,“立秋”节气后,天气并不会马上凉爽,而是早晚凉,中午热,昼夜温差大。由于秋季多风少雨,容易出现“秋燥”和“秋老虎”天气,人易“上火”,常见的主要是心、肝、肺、胃的实火,会诱发多种疾病,如急性咽喉炎、牙髓炎、口腔溃疡、眼睑炎、结膜炎、尿路感染、便秘、皮肤疖肿、蜂窝组织炎等,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以避免出现“上火”现象。二、秋季“养收”
应如何调摄情志?
自古人们都有“悲秋”情结。秋风、秋雨、落叶会给人一种凄凉肃杀之感。篱前*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秋季情志养生的重点应避免产生“悲秋”情绪,要保持乐观愉快,不要让“悲秋”情绪,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秋季人们要“调气安神”,及时调整平和自己的心态,使人体上下的气机贯通,这样也可以较好地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便较好地抵御“秋燥”气机对人体的侵害。
三、秋季“养收”
起居上应注意些什么?
1秋季“养收”——要“春捂秋冻”,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作准备我国古代生活谚语有“春捂秋冻,不得杂病”之说,也就是说秋季的气温稍凉爽,人们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要适当的凉爽刺激,这样将有助于锻炼机体的耐寒能力。但“春捂秋冻”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天气冷暖的变化情况来灵活掌握,要冻得适度才行。老人和小孩的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不宜秋冻,尤其是早晚要适当增减衣服,防止感冒。2秋季“养收”——要“早睡早起,与鸡倶兴”在一年四季中,养生专家与中医都强调春季和夏季,人们的起居要“晚卧早起”,而到了秋季则要求人们要“早卧早起”。成语中“与鸡俱兴”的意思就是要人们听到鸡叫就起床。众所周知,公鸡的第一遍鸣叫是比较早的,是从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鸣叫的,这个时候正是天门开启之时,人的气机也应随着天门的开启而开启了,即该起床开始新的一天生活了。四、秋季“养收”
该如何饮食?
1秋季“养收”——饮食调摄要少辛增酸,忌苦燥,多润肺“立秋”节气后,气候开始转凉,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饮食养生应少辛增酸、忌苦燥。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易于消化吸收,力争甘淡滋润,营养平衡,如莴笋、素什锦、花菜、秋葵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秋季“养收”——不要盲目乱补,防止补过了头“夏损益,秋进补”,人们在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后,身体耗损较大,而进食却较少。当天气转凉,胃囗较好时,适当调补一下身体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补过了头,这样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3秋季“养收”——要少吃生冷食物,注意及时补水,多吃新鲜果蔬等秋季人们平时要注意及时补水,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少吃生冷食物。一些益阴的中药如沙参、麦冬、桑叶等有条件的也可适当服用,都会有不错的效果。五、秋季“养收”
应如何运动锻炼?
1秋季“养收”——运动锻炼强度不宜太大,要收敛内养秋季天高云淡,气候清爽,是人们进行健身运动,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期。但由于秋季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锻炼应遵循运动量不宜过大、过猛。运动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原则进行。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应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过大。运动锻炼最好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太大的项目来做,如快走、慢跑、登山、打太极拳、练剑、放风筝等,运动锻炼最好在太阳下进行。
2秋季“养收”——运动锻炼要增强肺“吐故纳新”的能力,提高肺活量开展适量的健身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可使人的肺气充足,增强肺的“吐故纳新”能力,提高人的肺活量、兴奋交感神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呼吸道阻力,使呼吸肌活动增强,以增加肺的通气量和摄氧量。秋季人们除了日常体育锻炼外,还要顺应节气进行一些耐寒锻炼,以增强人体适应气候多变与气温逐渐降低的能力,如经常爬山、跑步和冷水浴(不适合所有人)就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注:标题摘自(唐·刘禹锡)《秋词》诗句
声明:转载出于传播更多行业资讯之目的,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