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帝内经》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
??大迎
《*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臂阳明,有人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
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正坐闭口鼓腮,在下颌角前下1.3寸,下颌骨边缘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当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口角歪斜、颊肿、齿痛等局部病症。主治齿痛,颊肿,牙关紧闭,口喎,面肿,面痛,唇吻瞤动。五官科系统疾病:龋齿痛,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配颊车穴治齿痛。配下关、合谷、人中,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治牙关紧闭。配颊车、合谷、内庭,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肿,齿痛,口喎。配颧髎、听会、曲池,有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恶寒。
按摩方法:以指腹稍微用力压入方式反复指压,可缓解影响下颚的疼痛。同时指压耳下的翳风,更可提高效果。
艾灸方法:艾条灸3~5分钟。
大迎穴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针灸甲乙经》:痓,口噤,大迎主之。寒热,颈瘰疬,大迎主之。癫疾互引口,喘悸者,大迎主之。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针灸大成》:主风痉,口噤不开,唇吻动,颊肿牙痛,寒热颈痛瘰疬,口,齿龋痛,数欠气,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浮肿,目痛不得闭。
《外台秘要》:主寒热,颈瘰疬,癫疾,口喎,喘痉悸,口禁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封面
八岁
模特
云少
编辑
云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