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统一为汉的强大打下了基础,始皇帝好寻仙问道,在生活中也免不了沾香喜馨,甚至出巡时都香不离身,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出巡,因衣冠车辇香气过盛,导致战马受惊而咬住了他的衣襟。
到了西汉时期,武帝一朝国力强盛,社会巩固,文化繁荣,宫廷和贵胄开始大规模使用熏香。
汉武帝击匈奴、通西域、平南越,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打造了疆域浩大、国力鼎盛的帝国版图,与当时的安息帝国、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并称四大帝国。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达,使得西域香药和海外香药开始大批量涌入中国,如:西方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安息香、乳香、薰陆香、苏合香、藏红花、丁香,南方海域的沉香、檀香、龙脑香等开始进入汉人的香材名单。
《汉乐府》有诗云: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毾?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
(氍(qú)毹(shū):毛织的地毯。毾(tà)?(dēng):有花纹的细毛毯。)
迷迭香原产南欧和北非,艾蒳香出云贵、印度、巴基斯坦,是获取冰片的主要原料之一,都梁又名大泽兰,是浴佛节五色香水之一,为青色水,出交广地区。
关于五木香,东晋俞益期将其解释为一木五香:木花为鸡舌香,木胶为薰陆香,木结为青木香,木根为栴檀香,木叶为藿香,木心为沉香。
现在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传说一样的故事,当然这也是俞益期从胡商处听来的,如同他们的祖先向埃及和罗马的统治者贩卖乳香一样,当时的胡商也会给香药编一个神奇的故事,并赋予其非凡的意义,以便卖到更好的价钱。
通过乐府诗的描述,可知这些香药都是胡商从远方或者域外贩入。如香学大家周嘉胄在《香乘》开篇所言: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南海诸国。然秦汉已前无闻,惟称兰蕙椒桂而已。至汉武奢广,尚书郎奏事始有含鸡舌香,及诸夷献香种种征异。
鸡舌香,即丁香,在汉朝时期,古人将其含在口中当口香糖,用于清新口气。
《汉官仪》中记载: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乃赐予鸡舌,令含之。在后世《太平御览·香部》中,将此故事做了演绎,记载道:
恒帝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鸡舌颇小辛螫,不敢咀咽,嫌有过,赐*药,归舍,辞决就便宜,家人哀泣,不知其故。僚友求视其药,出在口香,咸嗤笑之。
这段记载可见鸡舌香在汉朝已经进入中国,但还是比较稀有的香药,朝廷大员都没有见过,以为是*药,闹出了笑话。
(刁存:关于刁存名字,历来有争议,一说是向存,一说是乃存。)
《汉官仪》中有一项官制仪式规定:
尚书郎给青缣白绫被,以锦被帷帐毡褥通中枕……从直女侍执香炉烧从入台护衣……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门侍郎对揖跪受。
《汉官仪》还记载: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汉代椒房指的是后妃的住所,以花椒和泥涂墙上,取花椒温热属性和多子多孙之寓意。古人还饮椒酒驱寒。
可见在汉朝,皇家宫殿以香涂壁、朝堂议事以香薰衣、臣子面圣含香奏事,这些已经成为一种程式化的日常要求了。
自此以后,椒房成了后妃起居的专指,口含鸡舌也成了在朝为官、官至尚书、效力朝廷的代名词,后世出现了很多描述含香奏事的诗句:
豸角戴时垂素发,鸡香含处隔青天。(唐·*滔)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唐·刘禹锡)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唐·白居易)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唐·和凝)
除此之外,汉朝的很多文献都开始出现与香有关的文字记载。笔记小说《西京杂记》相传为汉朝刘歆所著,里面记载了诸多与香药有关的逸闻轶事。
其中讲皇后赵飞燕妹妹的赵合德在住所昭阳殿“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还有赵合德送给赵飞燕的三十五种贺礼——“谨上禭(suì,赠送衣物)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五层金博山香炉、青木香、沈水香、香螺巵(zhī,同卮,古代酒器)、九真雄麝香……”
从各种史料可以看出,鸡舌香、沉香、艾蒳、都梁等域外香药在西汉时期开始进入中国,其中南越王赵佗墓中出土的乳香,可以作为乳香最早传入中国的佐证。
西汉南越国为秦时正定人赵佗所建国家,其疆域为今天越南中部和北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港澳地区,由于其面朝南洋,得以第一个接触海外香药。
年发现的南越王墓葬中,曾出土一小盒乳香,重约21克,同时还出土了三件铜熏炉,可见当时的汉王朝已经开始有乳香进入中国,并作为熏香使用了。
乳香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佛教都有至高的地位,尽管后来国人经常将乳香和薰陆香等香料混淆,但是这并不影响海外香药在中国受到青睐和妙用。
乳香为橄榄科植物乳香属类植物的树脂,产自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南阿拉伯岛,有活血定痛、消肿生肌作用,用作医疗、驱虫、食用、香料、熏香等。
薰陆香为漆树科乳香*连木的树胶,产自希腊爱琴海奇欧岛,做口腔清洁剂、助消化药、今多用于做酒类添加剂、糕点、糖果等。
陶弘景、李时珍等医药学家都将乳香和薰陆香混为一谈,这是后话。
除乳香以外,还有几位味重要香药在汉朝进入中国,即安息香、苏合香、龙脑香、沉香等。
《汉书·西域传》载: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关于苏合香的最早记录见于《汉书·班固与弟超书》:窦侍中令载杂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毾?。讲的是班固嘱咐弟弟班超,别忘了带上丝绸帮侍中窦宪换点毛毯和苏合香。
龙脑香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果布就是龙脑香果布泼律的简称,为马来西亚语——龙脑香的音译。
沉香,最早见于东汉杨孚《异物志》:“密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
关于安息香、苏合香、龙脑香、沉香等,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专门来深入探讨,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汉朝的古墓里面,来一探香药迷踪。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的墓葬,位于长沙市,在其夫人辛追的墓葬中,出土了六种香具:草药袋、香囊、香枕、大区、彩绘陶制熏炉、竹制香炉熏衣罩。
同时还出土了十几种香药,可以辨认的有:花椒、佩兰、茅草、辛夷、高良姜、杜衡、藁本、肉桂、桂花等,其出土的香囊和熏炉里,都有残余的佩兰。
从辛追夫人墓葬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香药已经趋于丰富,用途已经趋于广泛。
这个时期的用香,可以说是中国香学上的一个小分水岭,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海外香药的进入;2、合香产品的出现;3、真正意义上的香炉产生。
此前的香材以本土香药为主,用法以佩戴、焚烧、沐浴为主,在此以后,海外香药开始进入中国,香的用法也发生了改变。
进入中国的海外香药,如安息香、乳香、苏合香、沉香、龙脑香等多为脂类或者木脂结合物,质地不同于先期的草木类香材,因此在使用上也发生了改变,开始由焚烧转入熏烧的阶段。
还有一点就是随着中医药辨证和方剂理论的逐步成熟,从这个时期开始,香的使用也开始由单一用香进入了合香阶段,将多种香药放在一起焚烧,或者将多种香药合和制成香饼熏燃。
如果说在先秦,用香药“浴兰汤”是为了洁身除味,那么到了汉朝,香药已经开始有确切的用法和疗效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狐惑病的熏香疗法:蚀于下部者,前阴用苦参煎汤熏洗,后阴则用雄*燃烧熏治。
中国自古以来道医同源,香药同源,香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和中医药理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仅载方13首,虽然大部分还都是单方,但是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已达到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结合两个时期香料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香文化的发展和中医药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进入汉朝以后,香药也开始由单方转入了复方,进入合和众香的时期。
在广州市的南越王博物馆有一具四穴连体铜熏炉,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同时熏烧四种不同的香药,使气味在空气中自然地融合,从而达到和香的目的,可以看做是和香的雏形。
茶盛之以壶,香燃之以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汉朝熏香文化的发展,香具也开始丰富起来。
西汉以前,中国的香药主要为香本科的茅香,西汉中叶随着沉香、苏合、龙脑、乳香等树脂类香的进入,熏香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因为脂类香药的焚烧必须下面承以炭火。
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一书中考证,“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虽然根据现代考古学发现,熏香用香炉的雏形远古已然出现,但真正出现有艺术造诣的香炉,如赵希鹄所言,当非汉博山炉莫属。
博山香炉,炉体呈青铜器豆形,上有盖,高而尖,镂空以山形,重峦叠嶂,雕有云纹、人物、鸟兽,下呈铜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于炉中朱火青烟,焚兰绮之香,轻烟袅袅,缭绕炉体,群山朦胧,众兽浮动,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博山”,故而得名。
正如西汉·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为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所录)
远古熏炉皆为陶土所制,先秦时期多为青铜所制,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香炉材质在汉代开始丰富起来,金、银、铜、玉、陶、瓷都可为材料,掐丝、珐琅、铸铜、鎏金、镂刻等技艺均可运用于炉身。
在后来发掘的汉朝香炉中可以看到当时香炉种类之繁多,材质之丰富,技艺之精湛。
这其中代表作有三:1、被中香炉;2、鎏金银高柄竹节铜熏炉;3、铜错金博山炉。
被中香炉
刘歆所著《西京杂记》记载了被中香炉这一精绝技艺:长安巧匠丁缓者,做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底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做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此间所提及的被中香炉即是镂空的香球,里面有三个同心圆,炉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
被中香炉是最早的陀螺仪和万向支架的雏形,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美人赋》中“于是寝具即陈,服玩珍奇,金鉔熏香。”金鉔即被中香炉,可见中国人在年前就发现了这一原理,直到16世纪,西方人才将其发明和运用在航海和天文领域,当今其原理应用更为广泛,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都在使用。
关于被中香炉,后世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写诗记录过。
唐代诗人元稹《香毬》云: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赞扬的是这种不为所动和耐得火烧的坚韧。
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也曾写过: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可见他对这种精巧机关的香球也很感兴趣。
鎏金银高柄竹节铜熏炉
年出土于陕西茂陵的鎏金银高柄竹节铜熏炉,也是一件绝美的香炉。
整个炉体高挑秀美,以九龙盘绕,其中炉底坐为两条透雕蟠龙,龙口张开,衔着修长的竹节炉柄,柄上端又生出三条盘龙檠起炉腹,炉腹上又饰四条龙,盘口沿有鎏银宽带纹一圈,炉盖为博山造型,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
内者未央尚卧,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
后世传此香炉为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卫青的赏物,这种说法存在争议。
《荀子》礼论有: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
生前使用的器物,只是具有某种礼仪象征,不会真的使用它。明器,即冥器,随葬的物品,具备器物外形样貌,但是并不精细。
由上可见,此香炉为赏物所言非虚,但器铭上对赐赏一事只字未提,且熏炉是被村民在田间耕作时单独发现,并不能证实为阳信公主墓中陪葬品。
铜错金博山炉
年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错金博山炉,亦雕工精湛、华美绝伦。
此博山炉炉身呈半圆形,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盖为博山状,层峦叠嶂,间有人物、走兽出没。炉腹饱满厚重,下承短柄,自下而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的蛟龙。
此炉融合祥云、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诸多元素,一方面反映出汉代人求仙问道和长生久视的信仰体系,另一方面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完美的诠释了汉朝工匠的高超技艺、盛世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乐府诗《四坐且莫喧》中描写香炉和焚香的场景形象生动,高古清新:
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
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
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朱火燃其中,青烟扬其间。
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汉朝文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