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眼睑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邓跃林基层讲堂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急诊
TUhjnbcbe - 2021/12/19 19:04:00

邓跃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医院知名专家,伦敦皇家医学院访问学者,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医院评审委员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中*与急救专委会主任委员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M)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以四肢近端肌无力为主的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包涵体肌炎(IBM)、非特异性肌炎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等。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5~8.4/10万人,其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10~15岁和45~60岁。我国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一、临床表现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常隐袭起病,病情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发展至高峰。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关节肿痛、乏力、厌食和体重减轻。

(一)骨骼肌受累

近端肢体肌无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些患者伴有自发性肌痛与肌肉压痛,骨盆带肌受累时出现髋周及大腿无力,难以蹲下或起立,肩胛带肌群受累时双臂难以上举,半数发生颈部肌肉无力,1/4的患者可见吞咽困难,四肢远端肌群受累者少见,眼肌及面部肌肉几乎不受影响。

(二)皮肤受累

皮疹可出现在肌炎之前、同时或之后,皮疹与肌肉受累程度常不平行。典型皮疹包括以上眼睑为中心的眶周水肿性紫红色斑;四肢肘、膝关节伸侧面和内踝附近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面紫红色丘疹,逐渐融合成斑片,有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上覆细小鳞屑,称Gottron征;颈前及上胸部“V"字形红色皮疹;肩颈后皮疹(披肩征);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如同技术工人的手,称“技工手”。此外,甲根皱襞可见不规则增厚,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其上常见瘀点。本病皮疹通常无瘙痒及疼痛,缓解期皮疹可完全消失或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或脱失、毛细血管扩张或皮下钙化,皮疹多为暂时性,但可反复发作。此型约占IIM的35%。

(三)其他

可出现肺脏受累,如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吸入性肺炎等;累及心脏可出现无症状性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甚至继发于心肌炎的心力衰竭;少数可累及肾脏,出现蛋白尿、血尿、肾衰竭等。PM/DM可伴发恶性肿瘤,以DM为多,可先于恶性肿瘤1~2年出现,也可同时或晚于肿瘤发生。发病年龄越高,伴发肿瘤机会越大,常见肿瘤是肺癌、卵巢癌、乳腺癌、胃肠道癌和淋巴瘤。PM/DM可与系统性红班狼疮、系统性硬化病或类风湿关节炎同时存在。

包涵体肌炎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四肢远、近端肌肉均可累及,多为无痛性,可表现为局限性、远端、非对称性肌无力,通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有心血管受累,以高血压为最常见。20%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随着肌无力的加重,常伴有肌萎缩,肌电图呈神经或神经肌肉混合改变。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肌细胞质和(或)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和镶边空泡纤维,电镜下显示肌纤维内有管状细丝或淀粉样细丝包涵体。

二、辅助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肌酸增高,肌酐下降,血清肌红蛋白增高,尿肌酸排泄增多。

(二)血清肌酶谱

肌酸激酶(CK)、醛缩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增高,尤以CK升高最敏感。CK可以用来判断病情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但是与肌无力的严重性并不完全平行。由于这些酶也广泛存在于肝、心脏、肾等脏器中,因此对肌炎诊断虽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强。

(三)自身抗体

大部分患者抗核抗体阳性,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近年研究发现了一类肌炎特异性抗体:①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抗Jo-1、EJ、PL-12、PL-7和OJ抗体等):其中检出率较高的为抗Jo-1抗体。此类抗体阳性者常表现为肺间质病变关节炎、“技工手"和雷诺现象,称之为“抗合成酶综合征”。②抗SRP抗体:抗SRP抗体阳性的患者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严重肌炎,且常伴有心脏受累,可无皮肤症状,肺间质病变少见,关节炎与雷诺现象极少见,对激素反应不佳。此抗体阳性虽对PM更具特异性,但敏感性很差。③抗Mi-2抗体:是对DM特异的抗体,此抗体阳性者95%可见皮疹,但少见肺间质病变,预后较好。

(四)肌电图

可早期发现肌源性病变,对肌源性和神经性损害有鉴别诊断价值。本病约90%病例出现肌电图异常,典型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表现为低波幅,短程多相波;插入(电极)性激惹增强,表现为正锐波,自发性纤颤波;自发性杂乱、高频放电。

(五)肌活检

肌活检病理在PM/D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占重要地位。约2/3的病例呈典型肌炎病理改变;另1/3的病例肌活检呈非典型变化,甚至正常。免疫病理学检查有利于进一步诊断。

三、诊断

目前诊断PM/DM大多仍采用年Bohan/Peter的诊断标准:①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②肌酶谱升高;③肌电图示肌源性改变;④肌活检异常;⑤皮肤特征性表现。前4条具备3条加第5条为确诊皮肌炎。仅具备前4条为确诊多发性肌炎。前4条具备2条加第5条为“很可能皮肌炎"。具备前4条中3条为“很可能多发性肌炎”。前4条中1条加第5条为“可能皮肌炎”。仅具备前4条中2条者为“可能多发性肌炎”。在诊断前应排除肌营养不良、肉芽肿性肌炎感染横纹肌溶解、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重症肌无力、药物和*物诱导的肌病症状等。

临床及活组织检查证实有皮肌炎皮肤改变,但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肌炎证据,称为无肌病性皮肌炎。可能是疾病早期,或“只有皮肤改变阶段”,或是-种亚临床类型皮肌炎。

(参考资料来自教材、杂志和网上,一并致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跃林基层讲堂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