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小儿针法
(1)小儿针灸:小儿出生最少二十日才可针灸治疗。
(2)小儿针法:以浅、表、毛、皮刺为主。
(3)接触针法:分两种针:①分半针、针柄二寸、针身分半
②七星针、梅花针也
(4)摩擦针法:圆头针、头直径纯圆二分,用推红皮际治疾部位,腹、脐之一周,胸第三、四、五肋之两侧,背穴至十椎之两侧,循膀胱经,大腿承扶穴直下三寸,委中至合阳穴,头循后发际侧颈至耳后,除颈骨外,颈部天柱至大杼双线,上肢、臂臑至肩髃,手三里至上廉。
(5)上肢可先用摩擦法,再用接触法。
(6)放血法:三稜针出血。
(7)刺入针法:以五分毫针刺之。
以胸、背、颈、上肢、腹多用摩擦法,头、中脘、三里等处可用接触法。
(8)针具必须完备,肩背可用短锐针强刺激,手法五分钟完成。施术部位发赤微汗为度。小儿轻刺即有效果。
(9)小儿之病,以头、肩背、部份为主,胸、腹、头侧井穴较少。
(10)颈项两侧天柱至大杼运用回数最多。
(11)肩与肩胛背部可放血。
(12)手指井穴可以小针放血。
(13)施治程序:由母亲亲抱,安慰不离,先针肩背,再针头,再胸腹,最后放血。
(14)年令:二十日至五岁为小儿针龄。
(15)效果:六个月至周岁效果最好。
(16)适应症:疳积虫症、惊恐、异味、结膜炎、眼睑炎、鼻炎、吐乳、不眠、扁桃腺炎、耳下腺炎、颈肿、慢性支气管炎、肢冷、夜啼、哮喘、消化不良、便秘、痢疾、夜尿、湿疹、体质虚弱、急痫等。
(17)针前小儿之母应先作心理建设。
(18)特殊功效:改善体质、保健、防疾。
(19)禁忌:急性高烧、全身痉挛、便秘、神经异常亢进。险!
(20)勿饿、乳时当心衣著不可过多。
(21)症状及治疗:
①小儿虚弱症状:容易疲劳、无食欲、面色苍白、体质异常。
治疗:调整饮食糖份不可过多。
穴道:风门、身柱、灵台、肝俞、脾俞,每次二-三穴,或以四缝,约半年,效果佳。
②急性痫症症状:如羊牛鸣叫一声猝倒、神智消失、目定、口吐白沫、上肢弯曲、下肢直硬、咬牙、排尿。
穴道:以二间、商阳、隐白,点刺放血;灸百会、身柱。
③消化不良症状:粪绿色、粘而酸臭、呕吐或痢、无食欲、热度三十九至四十度,体重减轻、有脱水现象、皮肤之弹性大减、唇舌干、尿次减少。
穴道:未针前先调整食物,天柱、风池、大杼、膈俞、中脘,灸身柱、肝俞、脾俞、命门、天枢、中脘,一至二壮。
吐乳:针中脘、膈俞,灸身柱、中脘。
下痢:针中脘、天枢、志室、大肠俞,或先以圆针摩红再针,灸身柱、中脘、天枢、大肠俞。
④夜尿:小儿一般二岁知排尿,三岁已正常,四、五岁夜尿者则遗尿也。
穴道及治疗:先条例家庭生活规律,针风池、天柱、命门、肾俞、次髎,灸中极、归来,亦可用夜尿一、二加灸归来。
⑤小儿不眠症:睡后一、二小时后惊醒、哭、惊、恐、号不止,二十分钟后又睡。
穴位:针风池、天柱、肩中俞,摩针神门,灸身柱、灵台、
结论:小儿之身柱穴、风池穴、天枢穴,为保健之要穴,可预防及治疗小儿多数之疾病。
第十七章素问灵枢用针八法
一、汗法: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溃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是指对热证、表证可用汗法。如说:“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临床上,选用祛风解热的俞穴如外关、风门、大椎、曲池、合谷等,行烧山火和阳中隐阴等法,可以发汗而调营卫。
二、吐法: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是指痰饮宿食停留在胸膈者,可用吐法。说:“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摧战一次,病人多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足三里。临床上还可选用天突、中脘等穴,行泻法以催吐。
三、下法:阴阳应象大论说:“中瞒者泻之于内。”是指腹中胀满者,可用通下法。说:“下,针三阴交三分,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泄……如泄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临床上对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等症,可取天枢、气海、大肠俞、支沟、足三里等穴,用透天凉等法,能起到行气通肠的作用。
四、和法:终始篇论:“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至真要大论说:“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调和阴阳原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大法,从广义而论,无论汗、吐、下等各法,都为调和阴阳而设,若仅从和法来说,则是适用于病在半表半里的调气疏郁的方法,可行导气等手法以调其气血的逆乱现象。如足三里调胃,太冲调肝,内关疏郁等,可适当取用。
五、温法: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清者温之。”经脉篇说:“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都属于温法的运用。临床上对脾胃虚寒、肢冷、泄泻、寒湿痛痹等症,均可採用温法。配合温阳、益气的俞穴如中脘、神阙、气海、三里、命门、阳关等,用烧山火手法,或用温针及灸法,能起到温中祛寒的作用。
六、清法:至真要大论说:“温者清之。”经脉篇说:“热则疾之。”九针十二原篇说:“宛陈则除之。”都属清热法。临床上对身热、烦躁等症可用清法,选用俞穴如行间、曲池、委中、尺泽、百会、风池、十二井等,用透天凉及点刺泻血法,以泄其邪热。
七、补法:经脉篇说:“虚则补之。”对正气虚弱的病证宜用补法。根据脏腑所主,可选用其背俞、募穴及其他穴位等,如大椎、身柱、命门、肾俞、关元、气海、中脘、三里等穴,用补法及灸法,能振奋元阳,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八、消法: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实者散而泻之。”是指对于气结、血瘀等实症须用消散法。临床上如治目疾取太阳、风池等穴;臌胀取章门、中脘、水分等穴;风痰取天突、丰隆等穴,用留气等手法,能起消痰散瘀的作用。
八法的运用,是结合针灸手法的补泻特点合俞穴主治的性能,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根据比较施治灵活掌握或有所化裁,不是机械的搬用。针灸的刺激是引起机体的反应而起作用,由于每人的体质有所不同,疾病的性质亦不一致,因此,针灸的处方配穴及操作问题,在施行补泻手法时,亦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增减。
第十八章下合穴及取穴之量穴法
下合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合穴。下合穴是指阳经在下肢部主治内腑的穴位。手三阳经的合穴,是在上肢,因此它必定要在下肢部,有关系的阳经里,找出下合的穴道,而为下合穴。灵枢本输论篇内有:“六腑皆出于足三阳上合乎手者也。”因此治内腑的手三阳经,其合穴在上肢,则上肢归趋内腑,其脉道较足三阳经为远,势须假道下肢的阳经,另增一合穴,以便迅速达到内腑,以为治疗的捷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的原则,按照疾病所属的内脏不同,而取其下合穴的,临床上只有六腑有下合穴。
大肠、小肠和胃,是有关的阳经,可一气贯通,因此大小肠的合穴,假道足阳明胃经的上下巨虚,直接由胃经达于胃腑,合于大肠和小肠;三焦下俞,出于足太阳经的委阳,是太阳的别脉,而并入足太阳的经脉,入络膀胱经,合于下焦,称为下合穴。本输篇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是说明,它们的生理功能,上下相关。兹列表如下:
取穴的各种标准:
在人的身体上,满布腧穴,每个腧穴都各自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叫做穴位。针灸治病,其疗效的决定,除诊断、配穴和手法外,实系于所取穴位是否准确。要取得准确的穴位,必须明了定位的方法。一般定位的方法,不外下列三种标准:
(1)骨度法:如图(一)
骨度法,又叫分寸折量法。灵枢骨度篇,关于骨度折量法的情形,不是使用一定的量度工具,古典上所说的几寸,不是英寸、公分、营造寸等,而是把高矮、肥瘦不同的人体各部不同的部位,不用工业上的度量来测量,而是规定出某处至某处,分作几段,以一个阶段作为一寸。这种方法,不论成人、儿童或者身材高矮,都是折成同样的长度或宽度。例如:由肘弯横纹的尺泽穴到腕横纹的太渊穴折成十二寸,这种方法,一般是用以量取头、胸腹、上肢、下肢等穴位的标准。
①头部
直量:由前头发际正中道后头发际直径作为十二寸;由两眉头中间道前头发际,折作三寸共十五寸,由颈后发际正中直下的一块突起椎骨(第七颈椎即督脉大椎穴)下,再加三寸,即从印堂至大椎作为十八寸。
如遇到前头发际不明显的人,可从两眉头中间道后头发际,折作十五寸;后头发际不明显的人,可从大椎穴道两眉中间,折作十八寸。横量一耳朵后面,有一突起圆形高骨,叫乳突的,在两乳突最高点之间,折作九寸。
凡是头部的穴位,都可根据以上的方法,折量定位。
②面部:
直量:由前头发际正中到下巴(下颔骨)正中,折作十寸。
横量:两颧骨最高点之间,折作七寸。
凡是面部的穴位,都可根据以上的方法折量定位。
③胸腹部:
直量:胸部如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侧胸部,由腋窝横纹道十一肋,折作十二寸。
由心口窝上边(胸骨尖下缘)到肚脐正中,折作八寸。
由肚脐正中道耻骨中心(就是下腹部阴毛的地方,横着的一块骨头上缘),折作五寸。
两乳头之间作八寸。
凡是胸部的穴位,都根据以上方法折量定位。
④腰背部:
直量:以脊椎骨间隙为取穴根据。从大椎向下数至骶骨第四节(下髎配平齐)作二十一椎,(包括胸椎十二,腰椎五,骶椎四在内)。
横量:两手抱肘,肩胛骨向两侧张开时,由肩胛骨内缘到脊椎正中间线,折作三寸。
⑤上肢部:
上臂:由肘弯横纹到腕横纹,折作十二寸。内、外侧都相同。
⑥下肢部:
大腿内侧:由与耻骨上缘平齐处到股骨内上髁(就是膝关节内侧上面的高而圆的骨突起)折作十八寸。
大腿外侧:由胫骨内髁下(就是膝关节内侧下面的高而圆的骨突起)到内踝尖,折作十三寸。
小腿外侧:由与膝弯横纹平齐处到外踝尖,折作十六寸。
(说明)上缘,就是一块骨头或一条肌肉上方的边缘;相对地,下方的边缘,叫下缘,前方的叫前缘,后方的叫后缘;向里边的叫里缘,向外边的叫外缘。以四肢、躯体来说,一般以向手指、足趾方的为前;反过来为后;向头方的为上,向手、足方的为下;阴面的、向里边的为内;阳面的、向外边的为外。横纹头,是人的掌内、肘部、腋部、腿弯等处,都有一条或两条皮服皱纹;因为是横行的,所以叫横纹。横纹头就是横纹的末梢部。
(二)指寸法:如图
这是一种以病人的手指某些部份的宽度,作为一定的分寸,量取穴位的方法,不过医者为了方便起见,如病人的身材高矮,手指长短和自己差不多,不妨直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病人的穴位;如果病人的身材过于高大或矮小,或者是儿童,医者亦可斟酌比例,适当增减,而量取病人的穴位。临床常用的:
①中指同身寸:以病人的拇指尖和中指尖连接起来,称为一个环状,从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侧面,两端横纹头的距离,折作一寸,又叫同身寸,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胸、腹、背脊两边的距离作横量尺寸的标准。
②一夫法:是以病人的无名指和食、中、小四指相并合,相当于三寸,为一夫法,又称为横指寸穴,又称一虎,例如阳池穴上三寸为支沟穴,所以支沟亦称为飞虎穴。此外还可以病人拇指的平齐指甲根除的宽度作为一寸,又叫拇指寸。
(三)自然标准法:
是把人体表面的各种自然标志,作为定穴的依据,可分为定型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①定型的标志:是以脊椎骨、乳头、肋骨、肚脐为标志取穴。例如:两乳头的正中取膻中穴;两眉头的正中取印堂穴;第七颈椎下取大椎穴;第一胸椎下取陶道穴等。
②活动的标志:是根据肢体活动出现的肌肉皱纹,筋肉凹陷等处取穴。例如:把食指交叉在虎口,食指的尽头为列缺穴;肘尖尽头为章门穴;垂手而立,将手下垂,大腿外侧中指尽头为风市穴;两耳折角直上至头顶为百会穴。此外,屈肘成直角,在肘关节内侧出现的横纹,横纹头处即为少海穴。
在标幽赋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这是说,取穴的时候,爻先寻出上下左右四穴,把周围的四个穴位做基点,然后在四个穴位相交的焦点处,来确定它正确的穴位。不过用这种方法的四至基点,如果没有穴位,用其他标志,也未尝不可。例如取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是在足内踝下四分处,前后都有筋,上则有踝骨,其穴居中。所以这一穴位的四至,都属筋骨而不是穴位。类似这种情形,如果四至不足四穴时,依据三穴或两穴,亦无不可;又如取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在云门穴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各六寸,与任脉的华盖穴相平,度量三穴的交集处,即是中府穴;再如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这一穴是在膝下外侧,尖骨前的凹陷处,两外尖骨等边三角形的支点处取之。
医者不拘用那一种方法,寻好穴位以后,应继续用左手的食指或拇指,详加揣摩穴下的情形。所谓,“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这句话的意思,乃是擅于用针的人,在下针以前,左手会不断揣摩穴位,紧紧的掌握,不会将左手移开穴位,只让持针的右手肚子插进。因为凡是在胸腹以及四肢内侧的穴位,多半都有动脉反应在手指上,如果在左手指揣摩穴位时,患者在该处有酸、麻、胀、重等感觉,那也就是正确的穴位。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