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肝片吸血虫病是一种体内寄生虫病,肝片形吸虫病是严重危害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是由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胆管中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可造成养殖业经济的巨大损失。高发于春末和夏秋,感染率极高,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引起牛羊急性或慢性珠肝炎和胆囊炎,严重时可引起牛羊全身性中*现象和营养不良,导致幼崽发育不良或大批死亡。所以,养殖户一定要注意牛羊肝片吸血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牛、羊肝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再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于适宜的温度(15~30℃),充足的氧和适量水分的条件下,发育成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锥实螺内蜕变为胞蚴,经历胞蚴、雷蚴、尾蚴,离开中间宿主游于水中,变为囊蚴附着水中的物体上或在水中自由漂浮。当牛、羊采食或饮水时,因吞食囊蚴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液溶解,虫体蜕出并钻入肠壁静脉内,随血液循环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到胆管内,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通过肝包膜钻入肝脏,再进入胆管;其次,虫体还可以从十二脂肠的胆管口直接进入胆管内。蚴虫约经2~4个月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
春未至夏秋季发病率较高。牛,羊放牧中极易感染,对幼畜危害严重,多发于低注地,湖浸草滩,沼泽地带,多雨年份流行重常呈地方性流行。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可视粘膜苍白,严重贫血,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弛缓,病畜被毛粗乱,眼脸、胸腹下水肿。腹泻,粪便呈粥样,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畜极度衰竭而发生死亡。
(1)绵羊、山羊发病,急性型表现为病初体温轻度升高,精神委顿,离群落后,食欲减少或废绝;肝浊音区扩大,有压痛,消化不良腹泻、贫血黏膜苍白,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食欲不振,毛无光泽,质脆易断或易脱落,肝肿大,眼脸、下领、脚、腹下等处皮下水肿,一般经1~2个月因衰竭死亡。
(2)牛与羊的症状相似,但不如羊显著,多呈慢性经过。成年牛症状一般不明显,犊牛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消瘦,消化不良,拉稀或便秘,贫血,*疽;孕牛可能流产,胸下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可在胆管中发现虫体,虫体呈柳叶状,暗红色,长20-30mm,宽8~12mm,还可见肝肿大,坚硬,有钙化灶;胆管高度扩张,胆厚,内有石灰化的砂粒。肠壁和肝组织损伤,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引起慢性胆襄炎、慢性肝炎和贫血。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粪便及解剖等综合进行判定。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也可采用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实验。
预防与治疗
1、预防:①每年春秋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时期,要定期驱虫,时间在3~4月与9-11月间。②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堆集发醇严格处理,杀死虫卵。③防止家畜吃到囊蚴,不让家畜到存在于中间畜主的水边及低湿处吃草,饮水,水边的草割后要充分晒干,尽可能放几个月后再喂或做成青贮料,经2个月后再喂给。④加强管理,及时隔离治疗。注意牛羊饮水和饲草卫生,定期对圈舍消*和动物进行驱虫。
2、驱治肝片形吸虫的药物,应首选肝虫净注射液。因为肝虫净注射液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牛、羊肝片吸虫病驱治药物。它具有高效、低*、使用方便、用量少等优点,现已取代四氯化碳、六氯乙烷和硫双二氯酚而成为最有效、常用的治疗肝片吸虫病药物。其用量为:羊每10公斤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2毫升;牛每10公斤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春末和秋季各一次。
3、用中草药治疗:赤芍20克,贯众、森通各18克,槟榔、龙胆各30克,泽泻10克,厚朴15克,豆蔻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牦牛、羊用量减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